近期在国内外掀起大水花的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了科研学界的热议。有人认为ChatGPT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有人则开始担忧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论文写作导致的学术不端与科研退化。
那么,我们今天就从多个维度来聊一聊ChatGPT将对科研学界带来哪些影响。
认识一下ChatGPT
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新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使用了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也是GPT-3.5架构,这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拥有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尤其是它会通过连接大量的语料库来训练模型,这些语料库包含了真实世界中的对话,使得ChatGPT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的能力,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场景进行交流。ChatGPT不单是聊天机器人,还能进行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
ChatGPT会对科研工作产生何种影响?
降低行业门槛
毫无疑问,ChatGPT会让一些原本高门槛的行业变得更加的亲民,会促使更多的人进入行业之中,科研也不例外。很多科研小白也能利用ChatGPT来更快了解研究领域脉络,更快上手。
提升科研效率
目前来说ChatGPT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甚至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但是其在大数据处理,逻辑表达,数据图形转换等方面都已经表现出了超越人类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很好的弥补一些科研人员在书写论文时的盲点和短板,已经有部分科研人员在设计科研技术路线、优化文章表达等方面开始使用ChatGPT。
不得不提防的科研谬误
另一方面,ChatGPT等对话式AI的一大特点,就是回答内容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近期,Nature上一篇关于ChatGPT的文章表示,研究人员让ChatGPT对一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焦虑等症状是否有效的论文进行总结概述。而ChatGPT给出的回答中,存在很多事实性错误。如它说这项评估是基于46项研究,但实际上是69项,而且夸大了CBT的有效性。
学术依赖,科研思维退化
另外,学界对于ChatGPT的担忧在于,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可能会利用其强大的功能来走“捷径”,从而产生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甚至是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过分依赖AI而导致科研者本身的思维僵化退化,从而对整个学界的长足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ChatGPT写论文是否会导致学术不端?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分解来看待。如果科研人员仅仅是通过ChatGPT来提升文献检索、追踪,领域分析等工作的效率,或者是利用ChatGPT进行写作指导、翻译优化等,那么其论文写作的核心仍旧是源于人类大脑的逻辑构思,那么这种情况下是谈不上科研学术不端的。
但我们也必须要提醒很多想要利用ChatGPT来进行论文代写造假的人员,目前目前,已有数千种科学期刊明令禁止或限制投稿人使用ChatGPT撰写或编辑论文。Science明确禁止将ChatGPT列为合著者,且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ChatGPT所生产的文本。
Nature则表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其中也包含ChatGPT,但不能将其列为论文合著者。
Elsevier 出版了大约 2,800 种期刊,包括《细胞》和《柳叶刀》,它与 Springer-Nature 采取了类似的立场。Elsevier的限制性措施为: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但不能取代作者完成关键任务,例如解释数据或得出科学结论,同时,作者必须声明他们是否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论文的本质其实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科学研究需要一代代人漫长而严谨的历练。任何工具都只应该为我们提升本职工作效率二服务,而不应该代替工作者本身。既然无法阻止ChatGPT杀入学术圈,那么对其参与科研工作中的“能”与“不能”,以及今后如何针对ChatGPT进行学术审查以削弱其所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都将是学界共同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所在。
麦德辑学术编译麦德辑学术编译是全球被广泛推荐的英文论文服务商。我们引进了欧美专家组成的编辑团队,致力于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论文润色,论文翻译等学术服务。创立至今,我们自身的母语编辑团队已帮助过500多个学科领域的作者。希望为中国科研建设尽绵薄之力。
96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