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202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已经截止,目前大家都在等待形式审查的结果,以及最终8月的放榜。按照以往的经验,形式审查公布的时间一般是4月底,而2023年申请通知中提及的形审结果也提到“基金委将于2023年4月28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也就是最晚会在下周公布。那么这段等待的时间也不要浪费了,不如一起来学习一下NSFC申请书的撰写技巧。我们都知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三部分是标书重点阐述内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这3个内容极易写重复。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三者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写作技巧、写作要点。
紧紧围绕研究假说而组织设计的具体、细化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要层次分明,研究方法应用恰当。
研究目标作为研究内容的总结性陈述,要求:明确、精炼、合理。 要与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相互呼应,避免目标过多。
该部分主要是描述理论上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上的“瓶颈”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对达到预期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某些研究内容或因素。除了提出问题,应相应的给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研究内容,其实就是阐明这份国自然申请书准备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具体实施并证明你的假说是对的。但是因此研究内容要紧紧围绕研究假说而组织设计的具体、细化的研究框架。撰写研究内容部分,不要写的过于复杂和繁琐,详细步骤要在研究方案中体现。当然,也不能一两句话就结束了!如果使用了新技术、新方法,则可以略微详细一些,同时建议标明参考自哪篇文献,毕竟是新技术、新方法。如果是常规实验方案,那就一句话带过就行。研究内容在设计和取舍时要注意平衡几个原则:
- 以研究的课题和科学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研究假说展开,紧扣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相互呼应。既要避免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深度,又要避免内容“宽泛”而“空洞”,要突出研究重点。
- 平衡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虑所选的研究内容是否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最佳可行方案,是否可以充分解决科学问题。
- 把握好前期研究基础与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关系,在说明拟开展课题与前期工作具有连续性的同时,注意本研究内容的不同之处。
- 在项目周期和技术可行的支撑下,要考虑研究内容是否可以顺利完成。
- 特别注意的是研究方法不等同于研究内容。
因内容而生的目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每写一项研究内容就可以总结一个目的,当研究内容书写完毕,研究目的自然也破壳而出了。研究目标要明确要精炼,与研究内容相呼应;这里再次强调,研究目标就是研究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具体文字呢,也不宜过多,只需要说明,是用来证明我们的研究目的,把科学假说的结果分条目列出来。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撰写:
- 探讨研究要素在某一组织样品中表达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其临床意义;
- 阐明研究要素在某一科学问题中的作用角色,理解其与临床相关的根源;
- 揭示研究要素发挥功能的效应途径,鉴定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 研究目标要能在项目名称中得到体现。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也就是“科学假说”的另外一个表述方式:是申请人要解决这个关键科学问题。因此撰写时要回头看一下立项依据中的科学假说,然后总结出来“哪些内容是关键科学问题”。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要与创新点相互呼应,要准确写出项目涉及的创新点和难点,体现申请者对项目的理解能力。此部分依然可以按照组织、细胞、动物、分子四个层次来梳理,通过几个不同维度进行研究,相互佐证推导出研究要素是否有功能,通路机制是什么,该机制的解析对于整个项目的科学问题有什么帮助,这几个问题的结论。同时一定要注意,关键科学问题,绝对是申请书中其它任何一个部分都没有出现过的。它不是研究目的,不是研究内容,不是技术手段,不是意义,不是创新点。你写完之后回去看一眼,如果你发现它和之前的任何一部分有重复,那你肯定没有归纳好,建议返回去上面这一步再来一遍。